胡问鸣:央企的对手是世界级的

2017年03月10日 07时 经济参考报


十大军工企业,胡问鸣有过其中四家的工作经验。在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任职之前,他曾经在中航工业、中国兵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工作过。
 
2015年,当胡问鸣从被称为“南船”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调到“北船”中船重工的时候,市场掀起了一股猜测:是否在“南北车”合并之后,“南北船”也有合并的意向。
 
时至今日,胡问鸣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南北船”和“南北车”不同,“南北船”加起来占的市场总份额不到45%,合并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大。
 
央企的对手,必须是重量级的
胡问鸣谈及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回忆说,中船重工是从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出来的。因为需要利用竞争的优势,1999年,脱胎于第六机械工业部的船舶工业总公司,将船舶工业分成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北船)。
在胡问鸣看来,竞争本来就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市场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它一定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行为,同一所有者之间不会创造内部的竞争。”胡问鸣说。
 
1999年时,中国的船舶产量只占世界份额5%左右,现在已经占到世界份额的30%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无论“南北船”合并与否,胡问鸣看到的对手,在更远的地方。
 
随着中国船舶制造工业的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占有率的不断提升,“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是世界的强手,是国际化的竞争。”胡问鸣认为,在这个时候,中船重工作为共和国的力量,应该把眼光瞄准国际,瞄准国际强手,引领中国同行业的兄弟们,和国外进行竞争。在国际上进行竞争,这才是作为央企的定位。
 
“我对央企的定位就是行业的领军者。领军干什么,领军和国际巨头进行竞争。如果没有和国际进行竞争的能力,就不要做央企。”胡问鸣说。
 
融合,关键还要靠市场
从央企混改,到军民融合,胡问鸣比其他非军工国企多了一道难题,如何在军民融合的同时进行混改。胡问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关键还是要靠市场。”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胡问鸣认为,中船重工和民企民资的“军民融合”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认识层面,要认识到,军事发展、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当统筹兼顾,在战略部署、顶层设计的时候就要做好“军民融合”;其次是资本的融合;再次是产品的融合。
 
胡问鸣透露,中船重工目前在第二个层面上的操作做得比较多。目前中船重工下属已有多家公司上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拓宽军民融合渠道、探索军民融合机制。“我去年花了35.96亿元,买下了中电广通这个上市公司,持有它53.47%的股权。我缺钱,还会拿钱去买吗?我是现金买的。”胡问鸣说。
 
胡问鸣认为,由于股票市场交易公平、监管严格、体系健全、操作规范,是目前与民营资本合作最好的平台。“希望能有各种资本进入,为中船重工注入活力,从而推动改革深化,促进创新进取。”胡问鸣相信,不同所有制的合作会是双赢的局面。他表示,中船重工将进一步加大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分板块、分业务逐步走向资本市场,在“激活”自身的同时,让普通民众享受改革红利。
 
“军品这个领域是比较高科技、比较前卫的,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要想进来,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说有拳拳报国心,要为中国的军事装备建设作点贡献,可以在资本层面参股持股,那也可以发表意见。”胡问鸣认为,基于产品层面的合作,最终还是可以体现在资本层面上。
 
在资本层面的混改,胡问鸣的态度十分开放,“如果占到一定的股比,可以在董事会发表意见,可以改变企业的运行机制,可以为中船重工赋予活力。我们也很欢迎民营资本,欢迎各类资本参与到我们的资本平台中来,在我们的董事会、在我们的运行机制中发表意见,推进改革,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他说。
 
未来的N个方向:
邮轮、海洋经济、军民融合
在《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伊始,胡问鸣就用船只向记者比喻了一个大型船舶制造企业的技术含量:“船只行驶在大海中就像一座独立的城市,成了一元的运转系统,满足船上人员的各种需求,可以说是全消费链的消耗。因此造船技术的内容其实很丰富,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这些技术含量,也让胡问鸣在此刻面对央企改革的大潮有了底气。很多人都认为船舶制造是传统制造产业,其实并非如此。胡问鸣介绍称,认真梳理的话,中船重工的科技涉及了500多个专业,创新也是多元的,“你看潜艇是一个圆筒,你不知道里面是非常复杂的,各种人类技术都有,有电,有化学,有材料,有电子,有动力,方方面面都有。”
 
时至今日,中船重工在船只上的营收只有19%到20%,非船业务占了大头。
 
事实上,胡问鸣津津乐道的还有中船重工的技术团队,这将是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中的主力军。“新改革需要新动能,从企业的角度讲,让中船重工不断前进的核心力量就是科研创新。”胡问鸣表示。
 
中船重工目前共有28个研究所、6万多科技、研发人员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占全部员工的40%左右。据介绍,中船重工目前将集团产业进行专业化分类,分为四大领域,十个产业方向;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产业方向里再制定细分的创新策略。长期的积累,产生的是中船重工170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000多项。此外,中船重工还打造了一个平台。该平台通过互联网用6种语言向全球发布企业的创新需求信息,对所需的创新技术明码标价,全网征集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上线211项技术需求,其中35项已完成技术对接,落实解决方案。
 
“有了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中船重工将满怀信心地驶向更广阔的海域,向国际化的目标进发。”胡问鸣对待“走出去”的战略态度非常坚定,他认为央企应该做好行业的领军者,这一角色要求央企具备瞄准国际的胆识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能力。目前中船重工的民船经营生产实现了国际化、大型化、批量化、系列化、专业化。所造船舶70%以上是出口船,出口到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力船型建造周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智能制造2025计划已全面启动。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和智慧院所的框架模型,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这些都将有力支撑造船效率效益,使中船重工做好“走出去”方面的领头羊。
 
在横向推进的同时,中船重工未来也将进一步纵深拓展在新兴产业和环保、能源方面的业务。位于美国爱荷华州的中船重工海装(北美)公司去年完成了第一个批量装机项目并网,总容量28兆瓦、投资金额5500万美元,共安装14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将在此基础上引进美国风电先进的投资、运营、运维等理念和服务,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合作,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共同开发海上风电市场,从陆地走向海洋。
 
采访中,胡问鸣也表示了对旅游、健康等行业的兴趣。他提到,老龄化使人们选择出游方式时对邮轮的呼声越来越高,打造中国自己的邮轮对中船重工来说是进入旅游市场的绝佳切入点。此外,中船重工未来将继续做好“军转民”,秉持军工企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做好民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