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胡问鸣的7大改革思路

2017年03月10日 13时 国际船舶网


无惧“南北船”合并传言,继续削减500万造船产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混合所有制,打造10大产业板块上市公司平台,“走出去”成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央企,胡问鸣的观点确实与众不同。
 
作为2016年世界500强全球船舶行业入榜企业中唯一保持同比增长且利润排名第一企业的掌门人,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曾经在中航工业、兵工集团、中船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担任领导,是军工类央企里少有的海、陆、空全能选手。也许正是这种经历,让船舶行业的“外行”胡问鸣的改革思路更加开阔和创新。
 
近日,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接受国内多家媒体采访,信息量巨大,为方便大家理解,小编重新整理编辑成7大部分,以此可以全面清晰的了解胡问鸣的改革思路。
 
1、“南北船”合并: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军工等七大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南北船合并的预期近期也不断升温。胡问鸣表示,“我们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他认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面临的是国际化的竞争,所以更应该把眼光瞄准国际。
 
胡问鸣表示,现在讲两船其实并不客观,中远和中海合并以后,成立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和中海将所有造船的产能合并起来,组成了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产能1155万吨,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造船集团。第一是中船集团,占到全国份额的26%;第二是中远海运重工,其订单已占到全国份额的17%-18%;中船重工集团的份额占15%-16%。南北两家集团加起来总份额不到全国的一半,大约是42%左右。胡问鸣表示,“南北船”和“南北车”不同,合并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大。
 
南船、北船最早是一家,上世纪90年代因为竞争需要而分开。当时中国的船舶工业还比较落后,1999年的时候,中国的船舶业只占世界份额5%左右。现在已经占到世界份额的逾30%,为世界第一。因此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在这个时候,作为央企领军者,需要把眼光瞄准国际,瞄准国际上的强手,引领中国同行业者,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2、民船建造:削减500万产能不会通过破产方式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胡问鸣认为中船重工集团目前已经差不多调整成型了,2016年集团业绩肯定会肯定反转,因为计划削减500万的造船产能。
 
胡问鸣表示,按照军民融合的发展方向中船重工集团退出相当多的产能。这个退出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视自己目前的情况主动退出、瘦身健体,第二是我们因此具备了适时整合社会其他造船产能的能力。
 
胡问鸣表示,目前四家船厂已经变成两家,四变二没什么阻碍,大家认识很一致,就是我们需要结构调整、需要军民融合。现在海军装备建设上来了,装备需求大,需要有坞,有造船能力配合。但大连船舶重工也有很多的民船订单,民船往山海关船舶重工去造,我们就可以有能力来造军船,不需要建设新的能力。这首先是资源充分利用、合理调配;第二也是军民融合、优化配置。
 
全球造船产能的过剩程度超过了钢铁。造船产能严重过剩主要是民船建造能力,要削减落后的民船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军船的产能要保证,保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我们选择自己主动整合的方式削减500万吨产能,瘦身健体,瘦了三分之一。中船重工这样的船舶领军企业去产能采用了内部资源优化配置重组整合的方式,我们有社会责任一般不会通过破产那么激烈的方式来进行。
 
3、混改思路:民营资本可以通过股票市场持有
 
胡问鸣认为,军民融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想层面的融合,第二个层面是资本层面的融合,第三个层面就是产品层面的融合。而资本上的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军工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民营资本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军用产品,更可从公司股权层面投资军工企业实现“混合”。至于混合的方式,胡问鸣认为“通过股票市场持有”最为公开、公平、安全、合理。
 
集团推动公司上市,首要的就是解决军民融合的机制问题。中船重工是寻求一种机制,让各种资本能够进来,给集团注入机制的活力,推动集团的改革深化和创新进取。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混合所有制,也是军民融合。
 
在资本层面的混改,胡问鸣的态度十分开放,胡问鸣表示,“如果占到一定的股比,可以在董事会发表意见,可以改变企业的运行机制,可以为中船重工赋予活力。我们也很欢迎民营资本,欢迎各类资本参与到我们的资本平台中来,在我们的董事会、在我们的运行机制中发表意见,推进改革,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4、军工资产证券化:分板块上市
 
胡问鸣甫一上任,就提出分板块加快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思路,集团将围绕四大专业领域,打造10大产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平台,分别为海洋装备产业(包括海洋防务装备与高端船舶海工装备、水中攻防装备)、动力与机电装备产业(包括动力装备、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
 
目前,中船重工按照“分板块上市”思路打造出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电广通三大专业资产整合平台,以及久之洋、华舟应急两家细分行业龙头公司。今年将重点打造海洋信息与对抗平台——中电广通,把信息化产研一体装进这个平台;将中国重工打造成海洋装备平台,包括海洋防务类装备、运输类装备、开发类装备、科考类装备等都要在中国重工这个资本平台上进行打造,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一步打造中国动力。
 
胡问鸣表示,资本运作方面,现在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还不高,还要进一步加大资产证券化的步伐。集团将按专业分板块、分业务,逐步走向资本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军工被列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所以我们计划加大证券化的步伐。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好、更快的通道,让我们的资产走上资本市场。
 
5、科研院所改革:资本运作促进资源整合
 
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集团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方面已经破题,破题就在中国动力。中国动力是国内第一家把军工科研院所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的企业。
 
我们现在实施的产研一体化,也是集团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破题的一个创新的路径,通过这条路径来解决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转化、产品证券化等问题。将企业和研究所结合成科研生产联合体,然后分专业一块一块地装入上市公司平台。
 
中船重工目前共有28个研究所、6万多科技、研发人员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占全部员工的40%左右。据介绍,中船重工目前将集团产业进行专业化分类,分为四大领域,十个产业方向;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产业方向里再制定细分的创新策略。长期的积累,产生的是中船重工170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000多项。
 
6、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率先布局结构调整
 
胡问鸣表示,近年来全国乃至世界造船业都十分低迷,近两年来更是连续下跌到了低点,2016年全球船舶订单吨位下跌了74.5%。在此背景下,中船重工集团之所以能够保持逆势上涨,主要是因为我们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率先布局结构调整,实践造船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优化存量的同时,在电子、环保等非船舶领域进行增量扩张,结构调整的效果在2016年、2017年迸发出来。2016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3.7%,利润翻一番。
 
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智能制造2025计划已全面启动。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和智慧院所的框架模型,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这些都将有力支撑造船效率效益,使中船重工做好“走出去”方面的领头羊。
 
7、新兴产业:“走出去”从陆地走向海洋
 
在横向推进的同时,中船重工未来也将进一步纵深拓展在新兴产业和环保、能源方面的业务。胡问鸣表示,现在国家定了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们的国际化战略,就是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集团正在做一个海上一带一路发展计划,准备在香港成立一家一带一路发展的基金或者公司,进行市场开拓。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将在此基础上引进美国风电先进的投资、运营、运维等理念和服务,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合作,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共同开发海上风电市场,从陆地走向海洋。
 
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增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将逐步实现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防卫型结合转变,建设远海战略型海军对中国海军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
 
海洋战略,就是要让我们的海洋装备驰骋深远海。我们现在已经跨越船舶这个简单概念,从船舶走向了海洋装备,总结为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深海科考装备四大类。比如到深海去探索,我们有蛟龙号,蛟龙号探到海下7千多米,现在正在探索海下万米级,计划三五年之内实现。
 
胡问鸣对待“走出去”的战略态度非常坚定,“有了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中船重工将满怀信心地驶向更广阔的海域,向国际化的目标进发。”。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中国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等)